阅读
-
非暴力沟通
非暴力沟通要素 观察: 不带评论的观察 感受:体会(对方)和表达(自己)感受(区分想法和感受) 需要:体会(对方)和表达(自己)需求 请求:体会(对方)和表达(自己)请求(一定是要具体的请求,不要含糊) 沟通的过程 观察实际发生了什么事实? 表达出我们看到的这些行为的感受 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 说出我们一个具体的请求 疏离生命的语言 道德评判: 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价值观不符,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。如指责、辱骂说别人蠢、混蛋、冷漠等等色彩的词。 做比较:与比人做比较,谁谁怎么样?你怎么样?或者自己怎么样? 不得不: 我们不是主人,是被强迫的要求的 推卸责任:将行动归结于外部因素,如我必须得怎么做?谁安排的?不得不怎么做? 其他:“要求”的方式 不带评论的观察(事实) 不夹杂任何评论,而是将看到的事实。区分出观察与评论,不夹杂任何。 评论:他冲我发脾气,他是个好人,他太懒了。 观察:他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,他将他收入1/10捐给了慈善机构,他一天到晚都躺在床上玩手机。 当别人说你不好时?有以下做法 法1:讨好他,承认自己的不足。 法2:反击他,这是他的不对。 法3:不辩解也不指责,试着沟通找出对方的观察 作者给出的结论见P36。 体会和表达感受(是什么) 先来区分一下感受和想法? 感受:是指我们在某个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或身体感受,比如快乐、愤怒、悲伤、焦虑、兴奋等。这些情绪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反应,与外部事件的关系直接,但它们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个人体验。 想法: 是我们对某种情境的理解、分析、判断或信念,它们通常是我们大脑的认知活动,如“我觉得他不尊重我”或“我认为这不公平”。想法往往是我们对自己感受的解释或推理。 区分方法: 感受通常是情绪或身体上的反应,是一种“感觉”或“状态”,比如“我感到害怕”或“我感到开心”。想法是对事件的解释或评判,通常以“我认为”或“我觉得”开始,比如“我认为他没有听我说话”或“我觉得这件事不对”。 举例: 感受:我感到伤心和失望。 想法:我觉得他没有关注我的感受。 总结,简单来说,感受是情绪和身体状态,想法是思维和判断。 为什么要尽可能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 表达感受反应的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验,没有带评判,而是呈现我们的情绪状态。而表达想法往往包含对对方的评价或指责,容易激发对方的防御反应。表达感受专注我们内心的体验,容易获得理解或共鸣。 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? 表达感受时,尽可能要清晰,核心点事尽量的先不要说评价、评论、判断,容易导致对方防御。 表达感受的词:开心、平静、放松、担心、难过、尴尬、不舒服。 表达想法的词:这样做不对,你让我失望,你对不起我,得不到支持,拒绝。 体会和表达需要(为什么) 感受的根因(为什么) 需求则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基本需求,能够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。它是抽象的、长期性的,并且是感受的根本原因。例如,当我们感到沮丧时,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需求(如尊重、理解、归属感等)没有得到满足。 对他人的指责、批评、评论以及分析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,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输出我们的需要,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。 大多数人倾向考虑别人有什么错,而不是习惯从别人需要什么来考虑。因此在于别人沟通时,关注别人的感受,然后从感受中体会需求。可以经过沟通进一步确认。 请求帮助(怎么做) 请求(How),请求需要具体 -
乌龟图分析法
结构形似乌龟,身体是主体,头尾脚代表着互相关联的六个要素。 身体:代表过程、活动。 头部:达标input,即过程的要求,是分析的关键。 左前脚:代表Procedure,指的操作的方法,怎么做? 右前脚:达标Resources,是做成这件事需要的非人工资源。 右后脚:代表who,谁负责这个事情,对人有什么要求? 左后脚:代表KPI,衡量这个过程的指标,有效性。 尾部:代表Output,即过程产生的结果,输出。 乌龟图主要用在任务的落地和安排上。 -
密码保护:随记
此内容受密码保护。如需查阅,请在下列字段中输入您的密码。 密码: -
道德经
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 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 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(jiao,叫)。 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 玄之又玄,众秒之门。 译文 “道”,如果可以说得出来,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(即不是那个“道”)。 “名”,如果可以具体命名,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 无具体形象,无明确称谓,这是天地混沌的原始状态,有具体形象,有明确称为,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。 因此,经常从抽象的角度来观察,认识“道”的微妙性质; 经常从具体的方面来观察,体会万物的属性。 “无”和“有”这两者,来源相同但是名称有别,他们都可以说是玄妙深奥、不可捉摸。 及其深奥、及其玄妙,这就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本门径。 解读 在老子看来,宇宙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道,一是可以演说、可以感觉的具体事物规律,即说的“非常道”,二是不可言说、不可界的界定的宇宙规律,即不可言说的“常道”。作为宇宙本根的“常道”,先天地而生,历时空而永久。 对某种事情的说明有两种说法,表①诠释(是什么)②遮诠(说它的对立面,不是什么)。所以老子说道用的是遮诠方式,他并没有说道是什么(因为道不可言),因此他说道不是什么,意思是要教我们做减法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领会道,别把一条只是知识或经验的东西,抬高道“道”的位置上去。《道德经》和《庄子》想要获得什么,可不用从里面获得正面的理解,而是做减法。道无处不在,不可言,你也在其中。道家的主旨:做减法,达到全生避害。 有无之玄 把一个东西“无”掉后,就可以当其它用,比如“手机”,本身的属性是手机,但是在危机情况,用手机砸人,就是正当防卫,那么手机就是“武器”,因此把手机的“有”属性,“无”掉之后就有其他用处,即“有之以为利(定用),无之以为用(妙用)”。利用好有无相生,不要陷入惯性思维,“无”掉本身的属性之后,就可能有秒用,这是相对的概念。 道家给我我们一条基本原则,突破我们惯常执着于“有”的思维方式,不要老从“有”出发来认定事物的存在,从“无”出发看其存在,都变成妙用了。要从“无”方面来看“有”,因为一切的“有”都是为了造成“无”。 无: 把惯常的概念、规定拿掉,就有妙用。 有: 自身没有意义,造成了“无”才有意义。 管理的目的,就是要“无”掉,即使不管理,团队还能够正常运转。所以我们要造成“无”才好。一切的“有”,都是要造成“无”,“有”没有意义,造成了“无”,才有意义。 有(定用)--->无---->无----->有(妙用)。 玄:有而不有即无,无而不无即有,“有”到“无”的一直循环,统一。 玄就是有和无的统一,所以做事要玄。玄之又玄,众秒之门。 儒家:“性理”,人性,“本心仁体” 。 “仁学” 道家:“玄理”,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。 “玄学” 佛家:“空理”,对空理的领会2叫般若智。 “佛学” 儒家教我们“有”德性,教我们拿得起,教我们度过光辉一生;道家教我们“得自在”,教我们放得下,教我们度过自在的一生;佛家教我们“得解脱”,教我们想得开,教我们度过解脱的一生。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 译文 最崇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。水善于帮助万物生长而不同万物相争,它总是停留在普通人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上善的人,进退出处,就像水那样安于卑湿;立志存心,就像水那样博大深远;交朋结友,就像水那样仁爱相亲;说话发言,就像水那样诚实守信;在为政上,就像水那样有条有理;在办事上,就像水那样无所不能;在行动上,就像水那样待机而作。正因为他像水那样洒脱超越,与世无争,所以从来不会有过错。 见解 利他,洒脱,不争。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己;揣而锐之,不可常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 译文 凡是处处要求圆满,不如趁早歇手不干;持才傲物锋芒毕露,必然难以保持长久;黄金美玉堆满屋子,到头来谁也无法守藏;因财产丰厚、地位显赫而骄傲自大,必然会留下祸患,埋下灾难。功成名就,立即谦让告退,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规律。 见解 物极必反,知足常乐。 第四十六章 原文 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 译文 做事情要做在没有发生问题之前,治理变乱在没有酝酿成混乱之前。合抱粗的大树,产生于小的萌芽;巍峨高大的土台,起始于对接的泥土;千里漫长的远行,开始于脚底下的第一步。 见解 提前部署,行动,耐心,耐性,积少成多。 第四十九章 原文 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 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 无为而无不为。 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 译文 追求学问,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多;追求大“道”,才智一天比一天减少; 减少再减少,一直达到“无为”的美妙境界。 无所作为,却往往能做到事事可为。 治理天下要经常保持清静,不要肆意妄为。如果肆意妄为,就无法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。 解读 为学:非泛指,应该指的是儒家礼学的那一套东西,如论语中的“博学于文,约之于礼”。 为道:让所做的事情体现天道。减少过多的知识和经验对我们智慧的遮蔽,把人为的因素彻底拿干净,生命实践一定要暗合天道。 老子对儒家的这套是持否定态度,认为这就属于典型的“有为”,这种方法用于人生修养与治国管理,没有益处。认为这样的“学”违背了大“道”的本意,违背了真知的属性,应该越少越好。 老子认为正确的选择是,应该为“道”而不为“学”。一旦跳出“为学”的误区(怪圈),那么就可以自然而然找到认知的方向,进入“无为”的理想境界,即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。 无为不是不做事,只是不人为(伪、造作)地做事。人为的因素来自我们特定的目标,执着的愿望。减少过多的知识和经验对我们智慧的遮蔽,把人为的因素彻底拿干净,生命实践一定要暗合天道。 当在执着的做一件事情最终没有效果时,可以尝试跳出来,越人为反倒可能物及必反,不加以干扰,顺应自然生长,或许事半功倍。在管理团队时,可不用凡事亲历亲为,别设置太多条条框框,少些人为干预。 小结:无为而无不为 -
-
金字塔原理
思维导图 写文章使用的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