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-第一章
- 阅读
- 2024-05-26
- 170热度
- 0评论
原文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(jiao,叫)。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玄之又玄,众秒之门。
译文
“道”,如果可以说得出来,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(即不是那个“道”)。
“名”,如果可以具体命名,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
无具体形象,无明确称谓,这是天地混沌的原始状态,有具体形象,有明确称为,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。
因此,经常从抽象的角度来观察,认识“道”的微妙性质;
经常从具体的方面来观察,体会万物的属性。
“无”和“有”这两者,来源相同但是名称有别,他们都可以说是玄妙深奥、不可捉摸。
及其深奥、及其玄妙,这就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根本门径。
解读
在老子看来,宇宙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道,一是可以演说、可以感觉的具体事物规律,即说的“非常道”,二是不可言说、不可界的界定的宇宙规律,即不可言说的“常道”。作为宇宙本根的“常道”,先天地而生,历时空而永久。
对某种事情的说明有两种说法,表①诠释(是什么)②遮诠(说它的对立面,不是什么)。所以老子说道用的是遮诠方式,他并没有说道是什么(因为道不可言),因此他说道不是什么,意思是要教我们做减法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领会道,别把一条只是知识或经验的东西,抬高道“道”的位置上去。《道德经》和《庄子》想要获得什么,可不用从里面获得正面的理解,而是做减法。道无处不在,不可言,你也在其中。道家的主旨:做减法,达到全生避害。
有无之玄
把一个东西“无”掉后,就可以当其它用,比如“手机”,本身的属性是手机,但是在危机情况,用手机砸人,就是正当防卫,那么手机就是“武器”,因此把手机的“有”属性,“无”掉之后就有其他用处,即“有之以为利(定用),无之以为用(妙用)”。利用好有无相生,不要陷入惯性思维,“无”掉本身的属性之后,就可能有秒用,这是相对的概念。
道家给我我们一条基本原则,突破我们惯常执着于“有”的思维方式,不要老从“有”出发来认定事物的存在,从“无”出发看其存在,都变成妙用了。要从“无”方面来看“有”,因为一切的“有”都是为了造成“无”。
- 无: 把惯常的概念、规定拿掉,就有妙用。
- 有: 自身没有意义,造成了“无”才有意义。
管理的目的,就是要“无”掉,即使不管理,团队还能够正常运转。所以我们要造成“无”才好。一切的“有”,都是要造成“无”,“有”没有意义,造成了“无”,才有意义。
有(定用)--->无---->无----->有(妙用)。
玄:有而不有即无,无而不无即有,“有”到“无”的一直循环,统一。
玄就是有和无的统一,所以做事要玄。玄之又玄,众秒之门。
- 儒家:“性理”,人性,“本心仁体” 。 “仁学”
- 道家:“玄理”,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。 “玄学”
- 佛家:“空理”,对空理的领会2叫般若智。 “佛学”
儒家教我们“有”德性,教我们拿得起,教我们度过光辉一生;道家教我们“得自在”,教我们放得下,教我们度过自在的一生;佛家教我们“得解脱”,教我们想得开,教我们度过解脱的一生。